川观智库研究员 黄爱林熊筱伟
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供需对接服务,是各地政府普遍做法。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、市场潜力大,对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价值;另一方面因其规模小、知名度低而往往面临市场营销打不开等问题,对新产品落地应用有迫切需求。
川观智库在走访一线时发现,不少受访企业都提到相较于内地,沿海地区政府举办的类似活动(如供需对接会、路演活动等)往往效果更好、企业参与积极性更高,这其中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?川观智库采访了相关企业和第三方咨询机构。
(资料图片)
精确掌握供需的秘诀:
上门调研和用好“企业圈”
受访者普遍提到,沿海相关活动的成功之处,在于对接更精准。
要实现精准对接,首先需要政府部门提前做好功课,精准掌握供需情况。“你要看供需关系,看企业需要什么。不是说选定了某个行业,就把行业相关企业都找来让他们自己谈。政府要提前做好功课,精准搜集参与各方企业的供需信息。”中南高科产业集团一位研究人员告诉川观智库,理清供需关系就是要摸清企业需要什么和能做什么。
如何获取这些信息?沿海地区常见的做法是上门调研和用好“企业圈”。
了解企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政府入企敲门。多位受访者提到,先进地区的政府和园区管委会人员会经常对企业进行拜访、接触,进一步加深了解。“他们(政府)工作人员上门来几次,我一直以为他们是中介。后来发现人家是政府的官员,几个人往这边跑了好几次。”曾在上海创业多年的欧先生在讲述这件事时,颇受触动。他表示,也是因为对方多次上门的举动,让他认为他们(政府官员)是真的想要了解信息,所以也愿意去深入交流。
除了直接上门找企业了解情况,更快捷的做法是直接对接“企业圈”。蒋先生常年对接深圳业务,据他透露“企业基本上都是以产业园或者是一些产业联盟聚集,企业(会形成)自己的一个小圈子。“(深圳)政府这边,他们会去对接企业的这个小圈子,看企业有一些什么样的需求。”以深圳南山区为例,政府会在产业上下游设置联络人,分别负责各自环节企业关系生态网络的建立。联络人会定期通过他的“企业圈”了解企业需求和进展,上下游联络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很频繁,会随时互通有无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是上门拜访企业还是直接对接“企业圈”,受访者同时提到了一个关键词——经常。不是一次两次或偶尔为之,需要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机制,政府才能掌握到企业更深、更新的信息。
建好对接平台的秘诀:
定期、定向、小型
精准掌握供需情况是实现企业精准对接的前提,而促成企业供需对接的关键还要看活动具体如何落地。参考一线企业受访者观点,深圳已经形成搭建对接平台的一套完善做法,可简单将之总结为三个关键词:定期、定向、小型。
定期很好理解,川观智库通过企业了解到深圳南山区之前每月固定举办1到2次供需对接会,规律化举办企业供需对接会能让政府和企业双方适应,培养定期参会的习惯,同时能进一步加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。此外,另一位上海高科前官员表示,这类会定期开、频繁开,办会人员也会更专业。
定向指的是每一次活动都会以企业诉求为牵引,定向设置议题。“定向的好处在于每次活动供需双方关系更明确,参会企业目标更清晰。”上述企业受访者表示。参会议题明确,会议内容能打到企业需求点,企业感兴趣,自然参会积极性就高了。
小型会议的优点在于参会人员少,现场企业间交流更深入。大型活动规格高,参会企业多,供需关系更复杂,活动现场交流时间有限,就会泛泛而谈让交流难以深入。受访者告诉川观智库,之前他在深圳参与的此类活动都是小型会议,一般聚集三四十家企业,人员规模保持在五六十人左右,参会企业可以在案例、方法、技术等方面讲得更透彻。参会企业普遍表示,这类规模小、交流深的活动链接效率更高。